南头古城地处珠江入海口东岸,位于中国深圳城市中心区域,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又名新安故城,有着1700余年的建城史,自东晋建立司盐都尉垒、设置东官郡,明代设立新安县衙(取“革故鼎新,转危为安”之意)以来,一直是岭南重镇,长期管辖香港、澳门、珠海、中山、东莞等地,是历代岭南沿海地区的行政管理中心(政治中心)、海防要塞(军事中心)、海上交通和对外贸易的集散地(经济中心), 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文化源头。


风貌变迁,南头古城的四个历史时空
南头古城在其历史沿革中,从明代的军事重镇到明清县治所在,经过新建、重修、增建,至清朝中期大体定型,初具古城形态,但亦经朝代更迭、战乱、社会变迁,原有建筑大多损毁,修复重建的极少,其先后经历了“净海迁界”、“日军占领”、“撤县还村”、“城中村抢建”四次较大风貌变迁,呈现了完整的城中村成长历史。净海迁界,古城遭弃又复建:清初受“净海迁界”的影响,新安县一度被撤,南头遭损毁并放弃,至康熙八年(1669)重置新安县,仍治南头。
△ 清朝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刻本《新安县志》中的新安县地图 日军占领,损毁古城风貌:1940年日军驻扎南头古城长达5年,在古城城墙上修筑了17座钢筋混凝土碉堡(现今残余两座),在城内外修建了10多座碉堡和暗堡。大量的民房被改为军营,设置了马厩、军械修理所等,原有的古城风貌被损毁。
政府外迁,撤县还村:建国初期,保安县政府外迁,南头城终结了其1700余年的城史,回归为一座古城墙环绕的寂静村庄——南头村。 城中村抢建,城市化的现代村落:改革开放后,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经济发展和人口的增长,让村庄逐渐突破了城墙,城内外大量历史建筑被重新改造和拆除。格局生长,街道肌理与建筑形态
南头古城依地脉而建,北靠山,南面海,形成了自然地势与村落格局相契合的村落肌理,在漫长的历史进化中,四周城墙呈不规则长方形,城墙开有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城外有护城河,城内辟有县前街、显宁街、永盈街、聚秀街、和阳街、迎恩街、五通街、牌楼街、新街等9条街道,故此,周边乡民俗称南头古城为“九街”,村中小孩被唤作“九街仔”。
生长的古城
20世纪80年代随着经济特区的建立,深圳开启了自上而下的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速扩张的城市渐渐包围了南头村。此时的南头村经历了一场与外部城市化同步、自发而另类的自我城市化进程,最终保留了 其自明以来就有的“六纵一横”街巷格局,有机地连接整个村落(现存街道实际为中山东街、西街、南街、朝阳街、兴明街、春景街、梧桐街、文化街等8条)。
随着古城不断消退,村庄不断膨胀,南头古城最终形成城市包围村庄、而村庄又包含古城的城村环环相扣、古城时隐时现的复杂格局——“城中村中城”。
包容的古城
南头村位于深圳城市中心,为外来人员提供了价格低廉的出租房和低门槛多样性的在地就业机会。南头村民的自建房多被用于出租房,随着外来人员大量涌入导致市场需求爆增,村民们一次次翻建、抢建而不断增大增高的小楼终于最大限度占满了宅基地,形成了高密度的“握手楼”群,这是一种遍布珠三角地区城中村的典型空间格局,是在城市管控失效和纯粹经济理性驱动下,形成的特殊而另类的城市空间、经济和社会环境。
“自我城市化”的南头古城,拥有建筑1000余栋,其中91%是违建,现有住户超过3万人,流动人口占居住人口90%以上,人口居住密度是深圳平均密度的15倍,早已融入到了深圳的城市血脉之中。

散落的古城
南头古城全光谱式地展示了从清代到当下城村演变的完整空间样本,它不仅容纳了多种居住模式和商业业态,也包含了庙宇、宗祠、教堂、中小学校、演艺中心和博物馆等宗教与文化建筑,中西共生,古今共荣。


南头古城是个历史建筑、文物古迹、城中村、旧厂房多种形态混杂的城中村,但也因此,它拥有了深圳这座城市难得的市井烟火气。按照保护等级和建成年代,南头古城的建筑大致可分为历史文物建筑、清末,民国风格建筑、50年代风格建筑、80年代水刷石材料建筑和现代建筑,现代建筑比重最大。古城内现状建筑风貌呈现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相互交织,共生融合的状态。
南头古城里保存有纪念文天祥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南城门洞、报德祠等历史建筑,仿古县衙也成为昔日行政中心的印记。古城内还有40余座在清代和民国年间修建的,具有岭南广府建筑风格的民居。其中包括1处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头古城垣)、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东莞会馆、育婴堂等)、10处保护建筑和34处历史建筑,
但湮没在城中村中的古城,褪去了昔日的辉煌,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建筑仅占城内千余栋建筑的5%,保护与活化困难重重。
文保更新,未完待续的当代古城
作为历史古城与当代城中村的共生体,深圳南头古城背负两个相互掣肘的命题——在过去的十几年间,南头一直纠结于古城保护以传承历史(回到历史),还是城中村改造以改善民生(走向未来)的矛盾之中,两种力量的相互拉扯,使得南头古城的发展受困。
文保阶段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古城内外零星的保护和改造从未间断,几届地方政府也一直试图重新开发古城的文化和旅游资源,这期间虽然积累了大量研究和策划提案,但由于南头古城面积小、建筑存量大、居住人口多、业态低端,在保护与利用开发上存在很大困难,严重制约了古城保护利用工作的开展,一直难以实施。
南头古城文物保护措施:
1983年,南头古城南城门和北城门墙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4年,南头古城内的信国公文氏祠、东莞会馆、育婴堂、解放内伶仃岛纪念碑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南头古城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香港回归时,新建八处仿古建筑。
1998年6月,南山区文物管理委员会和市规划国土局南山分局委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制订了《南头古城文物保护规划》。
1999年7月,编制了《南山区新安故城(南头古城)——深南大道邻街地段控制性详细规划》。
1999年9月,新安故城管理处成立,专门负责故城文物的保护管理。
2000年,南头古城保护的建设工作正式通过南山区政府的立项。
2002年,南头古城内的南头村碉堡被公布为深圳市文物保护单位,南头古城垣被公布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2002年5月,广东省市文物专家对南头古城南门广场保护进行论证。
2002年11月,广东省文化厅批复同意南头古城南门广场保护方案。
2004年8月,新安故城管理处更名为南头古城管理处,并加挂南头古城博物馆的牌子,同年9月,南头古城历史陈列展览对外开放。
更新阶段
南头古城的更新契机始于2011年12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编制了《深圳市南头古城保护规划》,拟投资9亿元,在2010年至2020年间,将南头古城建设成为“体现深港澳同源文化,文物保护完好,人文景观丰富,独具传统文化与商业氛围,空间环境与服务设施良好的城市传统风貌展示区”。在该规划中,明确提出“体现深港澳同源文化”的规划定位,为此后南头古城更新改造提供了原点和方向,并逐渐进入城市更新的发展阶段。 南头古城更新改造措施:
2011年12月,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编制了《深圳市南头古城保护规划》。
2017年,深港双年展在古城的举办,将建筑与艺术进行了融合。通过对产房、街区、住宅、绿地广场等改造,提升了空间质量。艺术家们多样化的介入,也使这个古老的村落焕发了新的活力。
2018年,深圳市委六届十次全会将南头古城列为“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之一。
2019年初,深圳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将南头古城保护开发事宜提到一个新的高度,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实施纲要。
2019年3月,南山启动了南头古城“蝶变重生计划”,我们又再一次看到了一个变化的古城。
- 2019年10月,南山区委区政府将南头古城保护与利用工作列为全区“三大战役”之一,力争打造为深圳最具魅力的文化名片和全景历史博物馆。
自定调之后,南头古城的城市更新主要经历了两个重大更新节点,第一个阶段是以都市实践介入而推动的“再生计划”;第二个阶段是以万科的介入而推动的“蝶变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