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详情

今天的鹤岗,就像六十年前的旧金山

 今天,我们来聊聊鹤岗。

当代青年的应许之地,想摆烂时的心灵归宿,打工人的精神北欧。
年轻人不能失去鹤岗,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
或许你从未去过鹤岗,但一定听过它的传说:
4万全款买房,鹤岗摆烂一年多;
逃离北上广移居鹤岗,全款1万5买房,再花1000块请阿姨;
只要一台Iphone 14 pro max的价格,就能买入一套小户型。
一直很想写这个话题,但出于诸多风险的考量而搁浅。
或许,今天这篇文章仍逃不开“走丢”的命运。
关于鹤岗,我想说——
青年的行为,就是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晴雨表。
当作为主流社会的上一辈,越来越无法理解青年的行为时,或许社会本身先出现了问题。

友情提醒:阅读此文时,请一定要打开开篇的音频《SanFrancisco》。

01

虽然我离家出走、抽烟喝酒、玩摇滚乐、纹身烫头、吸毒滥交,但我是好孩子。
——欢迎你,来到1967年的爱之夏。
1967年的灿烂盛夏,近十万名美国年轻人离开父母、家乡和学校,一路搭着便车、跋山涉水,浩浩荡荡涌入旧金山的废弃街区。
他们披头散发,带着串珠和鲜花,叼着廉价的香烟,穿着明艳飘逸的扎染服饰,聚集在金门公园的大片草地上。
http://img.zhux2.com/editor1668734640208720.jpg
这片草地上,他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探讨东方、禅宗、诗歌、摇滚乐与公路电影。
在吉他和鼓点中,他们拉起“Make love, not war”的标语,高呼爱与和平。
与陌生人一起分享食物……和大麻。
在大麻的烟雾中,他们赤身裸体与陌生人拥抱在一起。
情难自禁时,直接当众与伴侣、或其他人的伴侣云雨起来。
http://img.zhux2.com/editor1668734644709310.jpg
从1967年至1969年的三年时间里,类似这样的狂欢在美国遍地开花。
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或开着涂满乖张涂鸦的甲壳虫和小巴车,或骑着怪异的重型机车,高喊着凯鲁亚克《在路上》的金句,吸着致幻剂,行走在赴往下一场狂欢的公路上。
他们好比一个传教团,沿途散播着反世俗、反正统的价值观,并号召更多的美国年轻人加入他们。
《阿甘正传》中,曾有一个镜头——
女主角珍妮,就是被这样一群人拉到了旧金山的那场狂欢。
http://img.zhux2.com/editor1668734649797641.jpg
1967-1969年——
“只做爱不作战”的反战口号响彻全美,青年男女在河流中毫无顾忌地赤身裸体,在草棚下忘乎所以地吸毒酗酒,在田野上与陌生人亲密相拥,避孕套被丢得满地都是……
全美浪了一圈的年轻人,最终又回到了旧金山那个废弃社区里。
在这里,他们建立起一个个群居村,组成大大小小的公社组织。
他们放弃私有财产,共享着财富、劳动、甚至是伴侣,日常滥交、日常嗑药、日常反对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
对,美帝青年也搞起了“人民公社”。
在奉行美国普世价值观的人眼中,那一代的年轻人仿若得了疯病。
以上,就是美国的嬉皮士运动。
那群在普世价值者眼中,
仿若得了病的年轻人,就是嬉皮士。

02

那一代的年轻人怎么了?
时至今日,我们再谈起嬉皮士——
流浪汉、嗑药、滥交、不事劳作、同性恋、社会的渣滓……
但是,当我们去看这群年轻人的家庭背景,似乎不该给他们盖上这样的印戳。
最初的嬉皮士,大都来自白人富裕家庭。他们的父母大都是中产,他们从小接受着正统且良好的美式教育,过着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
年轻时的乔布斯,就是个嬉皮士。
本不该如此的巨大反差,让美国主流社会对“嬉皮士运动”给予了一种相当粗暴的解释:
生活太好了,让你们吃的太饱了。
事实真的如此么?
让我们把时光推到那场狂欢,推到那群年轻人的身边。
二战后的20世纪40-50年代,美国迎来了最光辉、最灿烂的黄金时代。
对于美国来说,那是一个怎样的时代?
一个“美国经济总量占全球近4成、人均收入世界第1”的时代。
一个“头版新闻日常硬科幻,昨天射火箭、今天炸核弹、明天秀飞机”的时代。
一个“只要你肯工作就很容易积累财富,全美60%家庭迈入中产阶级”的时代。
一个“普通工人猛干几年就能买一套别墅,养一家人、两辆车和一条狗”的时代。
一个“石油如水,加满六加仑的油箱只要3美元,汉堡17美分、薯条8美分、鸡蛋2美分”的时代。
一个“不靠任何关系和地位,而是靠自己的努力来取得成功”的时代。
一个“所有美国人都坚信美式精神就是世界上最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普世价值观”的时代。
一个“连特朗普时常拿出来向美国人民画饼”的时代!
嬉皮士的那代人,恰恰都出生在二战后的那个黄金时代。
他们从小看到的都是那样的美国,他们的父辈用亲身行动告诉他们——
只要你勤奋、忠贞、安分,你就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美国梦,将承载每一个人的梦想!
这群年轻人,从小对此坚信不疑,并坚信他们将比父辈过的更好。
当这群年轻人长大了,步入社会后,却发现——
60年代末的美国,已经不是父辈口中的样子。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正逐步走入长达10年的大滞涨。
进入社会的年轻人,直面着不断演进的大规模裁员和不断攀升的物价。
一场突然爆发的纽约经济大衰退,让失去工作的纽约市民无助的站在大街上,期盼着一份工作降临在他们身上。
报纸上铺天盖地的报道着,纽约工作日的地铁上,躺着失去工作的流浪汉。
此时此刻,一定会有年轻人在心底犯嘀咕:
说好的美国梦,怎么到我身上就幻灭了。

http://img.zhux2.com/editor1668734659883912.jpg

纽约经济大衰退期间的街头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似乎正步入热战的边缘。
一度在长达10年的时间里,苏联因为加强在军事领域的投入,一度处于攻势地位,美国处于守势地位。
苏联主导的古巴导弹危机,甚至差点把美国拖入核战争的边缘。
原本就遭受滞涨冲击、郁郁寡欢的年轻人,开始对未来充满担忧——
我们的政府到底能不能靠得住?
第三次世界大战何时爆发?
赤旗会不会插在白宫的穹顶上?
原子弹到底会在什么时候毁灭整个世界?
如今的我们,都不是从那个时代过来的人,或许无法共情他们的这种焦虑。
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

那个时代里身处漩涡中心的大多数美国年轻人,一定会在心底犯嘀咕:
我们身处的世界会走向何方,我们还是否还有明天。

http://img.zhux2.com/editor1668734665518255.jpg

美国年轻人排队买报纸了解古巴导弹危机的进展


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激烈的美苏对抗叠加国内的平权运动兴起,美国国内保守主义的再次冒头。
1963年11月22日,美国总统肯尼迪,被人刺杀在达拉斯最繁华的街道上。
肯尼迪生前,正在进行着大刀阔斧的改革,意图建立一个更民主、更公平的美国社会。
倡导种族平等,奉行新边疆政策,扩大社会福利。
试图从以华尔街为代表的金融寡头手中夺回货币的铸币权和发行权。

http://img.zhux2.com/editor1668734671120001.jpg

肯尼迪遇刺


1968年4月4日,美国民运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旅馆2楼的阳台被人用步枪暗杀。
而马丁路德金博士在遇刺前,正在于助手们商议,如何支持孟菲斯的环卫工人争取权益。
http://img.zhux2.com/editor1668734687657009.jpg
马丁路德金遇刺

连续两位旧秩序的挑战者,纷纷吃到了步枪的子弹。
无数美国年轻人,从电视上亲眼目睹了惨案的全过程,但却连了解真相的权力都没有——
在肯尼迪被刺杀的短短三年中,18个关键证人相继死亡。其中6人被枪杀,3人死于车祸,2人自杀,1人被割喉,1人被拧断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
经历了这些的美国年轻人,一定会再次在心底犯嘀咕:
这还是那个民主和自由的美国么。
以上那么多盘旋在美国年轻人心底的嘀咕,一直积压到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后,彻底爆发。
我可以忍耐经济滞胀所带来的大裁员和高物价,我也可以忍耐美苏争霸激化所带来的核战恐慌,我更可以忍耐曾经的民主自由灯塔被蒙上灰尘……
但无法忍耐的是——
当我接受了以上诸多落差,却仍要面临着大学毕业后被拉到战场上送死!
更重要的是——
那个战场是非正义的,是一场侵略。
当越南战场上的一张照片,传回美国——
被美军的凝固汽油弹点燃的越南女孩,赤身裸体在公路上绝望的奔跑。
http://img.zhux2.com/editor1668734693101210.jpg
美国年轻人的信仰,崩塌了!
别忘了!
此前的美国年轻人,曾坚信美式精神就是全世界最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观。
长达数十年的普世价值观,要求这群年轻人努力学习、相信美国梦,为国家做出贡献。如肯尼迪所说“不要问美国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美国做了什么”。
但这一切的最终结果,竟然是——
跑到地球的另一边,去屠杀平民。
所谓的“一盘大棋”、“God Bless America”等宏大叙事,无法说服从小坚信普世价值观的美国年轻人接受这样一场非正义的侵略。
信仰崩塌了的美国年轻人,开始走上街头,拉着“爱与和平”的标语,进行反战游行。
他们发出对地球、宇宙和人类的美好渴望,无力反抗着庞大的国家机器。
21岁的鲍勃迪伦,创作出了60年代民权运动的圣歌《Blowing In The Wind》。
炮弹要多少次掠过天空,才能被永远禁止?
人们究竟要活到多久,才能被允许得到自由?
1967年的波士顿街头,一名青年将一朵朵鲜花,挨个插在宪兵的枪管里。
http://img.zhux2.com/editor1668734699543419.jpg
遗憾的是,这群年轻人很快发现——
他们的反抗毫无意义,无法撼动主流价值观和庞大的国家机器一丝一毫。
于是,
他们便带着被迷幻药加持过后的冲动,加速毁灭自己。
——反正已经没有未来、没有信仰,不如就此摆烂、拒绝工作、勇于尝试迷幻药和自由的性爱。
正如《猜火车》中的那段经典台词——
http://img.zhux2.com/editor1668734703553032.jpg
时至今日的我们,可能无法理解上面那段绝望且疯狂的台词。
就好像——
那个时代里,身处主流社会的上一辈,无法理解这群嗑药、滥交的嬉皮士。
就好像——
电影《阿甘正传》里代表保守主义的阿甘,无法理解好好日子不过,奔向旧金山,终日和瘾君子混在一起的珍妮。
当主流社会里的上一辈,无法理解青年的行为时,
或许是社会本身先出现了问题。

03

再说回到鹤岗。
有人说,这群年轻人跑到鹤岗去,就是贪图那里的房价便宜。
一台苹果14,换一套小户型。
甚至还有人装模作样的分析:
鹤岗这座城市有没有前景?适不适合年轻人买房?年轻人到鹤岗生活要注意点什么?
鹤岗如何借着这个机会转型,开发新产业,搞个青年城?
这些分析,听起来干货满满。
但是,
年轻人语境中的鹤岗,从来都不是一座具体的城市,而是一个抽象的“乌托邦”。
今天中国青年语境中的鹤岗,就像六十年前美国青年的旧金山。
它们代表着两代年轻人的集体情绪。
接下来的话,可能不能说的太明白,但我尽量说的明白。
今天的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在六十年前聚集在旧金山的那群年轻人身上找到共鸣。
近两年的我们,
也在增长放缓的阴影下,直面过“人员优化”的风波;
也在大国博弈的宏大中,充斥着“是否会干仗,是否有未来”的迷茫;
也在贫富差距的K型分化里,产生过“这不公平”的怨怼;
也买不起房、谈不了对象、留不住大城市;
对增长失速后的无效内卷,充满疲惫……
再回想八年前,
似乎各个行业都充满机会,哪里都有赚钱的门道。
每个人都坚信只要我们勤奋、忠贞、安分,我们就能过上你想要的生活。
但近两年的一系列境遇,告诉我们:
“似乎并不会”
青年们遭遇了与六十年前聚集在旧金山的那群美国青年一样的落差、迷茫、疲惫、无奈……
但是更加传统和本分的我们——
自然无法像六十年前聚集在旧金山的那群美国青年那样嗑药、滥交、放肆的燃烧自己,但却同样渴望找到一个类似旧金山的乌托邦。
鹤岗,就是中国青年的耶路撒冷。
我们不会去鹤岗,但向往鹤岗。
就好像当年的美国青年中,仍有一多半的人没有奔赴旧金山,但向往旧金山。
这种向往中,裹挟着对未来的无奈。
——卷不动了,卷也没用了,不如躺一下。
这种向往中,也裹挟着对现实的怨怼。
——再逼我,大不了我就去鹤岗。
电影《阿甘正传》中,有一首插曲,叫《SanFrancisco》。
也就是,这篇文章开头的那首歌。
这是斯考特麦肯奇写给1967年“爱之夏”狂欢的推广曲,也是60年代美国青年的圣歌。
当年的全美青年,
要么听着《SanFrancisco》,骑着摩托,开着小巴,奔向旧金山。要么听着《San Francisco》,午夜梦回,辗转反侧,向往旧金山。
当年主流社会的上一辈,无法理解一首乡村音乐,怎么能给青年带来如此大的悸动。
如今我们的主流社会,亦无法理解东北的一座资源衰竭城市,怎么能给青年带来如此大的情绪。

来源:北大纵横

主页: 饕餮小妖怪
举报

下拉加载更多评论

  • 取消
  • 发表
写评论

请选择举报原因

  • 违反国家法律规定

  • 垃圾文章

  • 广告

  • 其他原因 :

    0/140
打赏

浇水 30筑讯币

赠送数量

- +

小计: 60筑讯币

当前筑讯币余额不足,请充值

打赏成功

竞猜

请选择竞猜区间

请选择竞猜注数,每注为 筑讯币

需支付 筑讯币 ,当前筑讯币余额不足

竞猜规则

  • 1. 竞猜时间从文章登上网站页面的时间计算;
  • 2. 每个用户只能选择一个区间投注,注数不限;
  • 3. 用户竞猜获胜奖励来自其他区间的投注金额,根据投注的注数得到相应的比例奖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