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离家出走、抽烟喝酒、玩摇滚乐、纹身烫头、吸毒滥交,但我是好孩子。——欢迎你,来到1967年的爱之夏。1967年的灿烂盛夏,近十万名美国年轻人离开父母、家乡和学校,一路搭着便车、跋山涉水,浩浩荡荡涌入旧金山的废弃街区。他们披头散发,带着串珠和鲜花,叼着廉价的香烟,穿着明艳飘逸的扎染服饰,聚集在金门公园的大片草地上。这片草地上,他们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探讨东方、禅宗、诗歌、摇滚乐与公路电影。在吉他和鼓点中,他们拉起“Make love, not war”的标语,高呼爱与和平。与陌生人一起分享食物……和大麻。在大麻的烟雾中,他们赤身裸体与陌生人拥抱在一起。情难自禁时,直接当众与伴侣、或其他人的伴侣云雨起来。从1967年至1969年的三年时间里,类似这样的狂欢在美国遍地开花。数以万计的年轻人,或开着涂满乖张涂鸦的甲壳虫和小巴车,或骑着怪异的重型机车,高喊着凯鲁亚克《在路上》的金句,吸着致幻剂,行走在赴往下一场狂欢的公路上。他们好比一个传教团,沿途散播着反世俗、反正统的价值观,并号召更多的美国年轻人加入他们。《阿甘正传》中,曾有一个镜头——女主角珍妮,就是被这样一群人拉到了旧金山的那场狂欢。1967-1969年——“只做爱不作战”的反战口号响彻全美,青年男女在河流中毫无顾忌地赤身裸体,在草棚下忘乎所以地吸毒酗酒,在田野上与陌生人亲密相拥,避孕套被丢得满地都是……全美浪了一圈的年轻人,最终又回到了旧金山那个废弃社区里。在这里,他们建立起一个个群居村,组成大大小小的公社组织。他们放弃私有财产,共享着财富、劳动、甚至是伴侣,日常滥交、日常嗑药、日常反对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 对,美帝青年也搞起了“人民公社”。在奉行美国普世价值观的人眼中,那一代的年轻人仿若得了疯病。以上,就是美国的嬉皮士运动。那群在普世价值者眼中,仿若得了病的年轻人,就是嬉皮士。
1968年4月4日,美国民运领袖马丁路德金,在旅馆2楼的阳台被人用步枪暗杀。而马丁路德金博士在遇刺前,正在于助手们商议,如何支持孟菲斯的环卫工人争取权益。马丁路德金遇刺 连续两位旧秩序的挑战者,纷纷吃到了步枪的子弹。无数美国年轻人,从电视上亲眼目睹了惨案的全过程,但却连了解真相的权力都没有——在肯尼迪被刺杀的短短三年中,18个关键证人相继死亡。其中6人被枪杀,3人死于车祸,2人自杀,1人被割喉,1人被拧断了脖子,5人“自然”死亡。经历了这些的美国年轻人,一定会再次在心底犯嘀咕:这还是那个民主和自由的美国么。以上那么多盘旋在美国年轻人心底的嘀咕,一直积压到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后,彻底爆发。我可以忍耐经济滞胀所带来的大裁员和高物价,我也可以忍耐美苏争霸激化所带来的核战恐慌,我更可以忍耐曾经的民主自由灯塔被蒙上灰尘……但无法忍耐的是——当我接受了以上诸多落差,却仍要面临着大学毕业后被拉到战场上送死!更重要的是——那个战场是非正义的,是一场侵略。当越南战场上的一张照片,传回美国——被美军的凝固汽油弹点燃的越南女孩,赤身裸体在公路上绝望的奔跑。美国年轻人的信仰,崩塌了!别忘了!此前的美国年轻人,曾坚信美式精神就是全世界最自由、平等、博爱的普世价值观。长达数十年的普世价值观,要求这群年轻人努力学习、相信美国梦,为国家做出贡献。如肯尼迪所说“不要问美国为你做了什么,要问你为美国做了什么”。但这一切的最终结果,竟然是——跑到地球的另一边,去屠杀平民。所谓的“一盘大棋”、“God Bless America”等宏大叙事,无法说服从小坚信普世价值观的美国年轻人接受这样一场非正义的侵略。信仰崩塌了的美国年轻人,开始走上街头,拉着“爱与和平”的标语,进行反战游行。他们发出对地球、宇宙和人类的美好渴望,无力反抗着庞大的国家机器。21岁的鲍勃迪伦,创作出了60年代民权运动的圣歌《Blowing In The Wind》。